新生儿硬肿症

新生儿硬肿症

概述:寒冷损伤综合征(cold injury syndrome),简称新生儿冷伤,又称新生儿硬肿症(scleredema of newborn),为一综合病征,主要由寒冷损伤引起,主要表现为低体温和多器官功能损伤,严重者出现皮肤硬肿,多见于早产儿和寒冷的季节,也可发生在严重的败血症过程中,以皮肤、皮下脂肪组织硬化、水肿为特征,以早产、窒息、感染的新生儿为常见,重症可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本病多发于生后1周左右的早产或衰弱婴儿。目前没有其他相关内容描述。

病因

病因:尚不确定,一般认为新生儿皮下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,饱和脂肪酸相对增高,其熔点高,新生儿早产或衰弱,体温偏低,致皮下脂肪凝固而硬度增大。或寒冷、感染、循环代谢不良,亦可促使本病的发生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发病机制还不清楚。一般认为饱和脂肪酸相对增高,其熔点高,新生儿早产或衰弱,体温偏低,致皮下脂肪凝固而硬度增大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皮肤损害为淡黄或发绀呈蜡样外观,触之冷凉如木质样感,压之无凹陷,紧贴皮下组织,不能捏起。多发于生后1周左右的早产或衰弱婴儿的下肢或臀部,迅速向心进展,躯干、面颊受累,甚者波及全身各处,影响呼吸和肢体活动,致张口、吮乳受限,伴有黄疸腹泻、生命指征低于正常指数,预后不良,危及生命。但本症掌跖、阴囊常不受累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重度硬肿症常发生休克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(DIC),血压低、心音低钝、少尿甚至无尿;临终前常有肺、消化道、皮肤黏膜等出血。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
    1.血常规  末梢血白细胞总数无明显变化,合并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或降低。若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或减少者,提示预后不良。并发DIC者,血小板明显下降。     
    2.DIC筛选试验  重症凝血障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,伴DIC时凝血活酶时间延长,3P试验阳性,纤维蛋白原降低。对危重硬肿症拟诊DIC者应作以下6项检查:
    (1)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常呈进行性下降,约2/3患儿血小板计数<100×109/L(10万/mm3)。
    (2)凝血酶原时间:重症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,生后日龄在4天内者≥20s,日龄在第5天及以上者≥15s。
    (3)凝血活酶时间: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>45s。
    (4)血浆凝血酶时间:新生儿正常值19~44s(年长儿16.3s),比同日龄对照组>3s有诊断意义。
    (5)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<1.17g/L(117mg/dl),<1.16g/L(160mg/dl)有参考价值。
    (6)3P试验(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):生后1天正常新生儿的65%纤溶活力增强,可有纤维蛋白降解产物(FDP),故3P试验可以阳性,24h后仍阳性则不正常,但DIC晚期3P试验可转为阴性。
    3.血生化  低温时因拒乳,糖原及能量消耗增加,血糖常降低;可有肌酐、非蛋白氮增高。
    4.血气分析  以酸中毒为主要表现。由于缺氧和酸中毒,血pH值下降。PaO2降低,PaCO2增高。
    5.超微量红细胞电泳时间测定  由于血液黏稠度增加,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组织病理:脂肪细胞增大和小叶间结缔组织交叉呈纤维带,致皮下组织增厚,间隔增宽,脂肪细胞中有针状裂隙,呈玫瑰花样。少数患儿脂肪细胞坏死或轻度炎症反应。

诊断

诊断:根据临床表现,皮损特点,组织病理特征性即可诊断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
    1.新生儿水肿伴肾功能不全  开始昏睡,皮肤呈限局性水肿,以背部、下肢等处明显,皮肤无硬化现象。
    2.新生儿皮下脂肪坏死  局限性紫红色皮下结节,全身状况良好,数周后结节完全吸收消退,组织病理可见皮下组织广泛性炎症浸润。

治疗

治疗:
    1.复温  是治疗新生儿硬肿症低体温的重要措施。
    (1)轻症:可用缓慢复温法,温水浴后将新生儿用预暖衣被包裹,置24~25℃室温中,同时加热水袋(瓶)促使体温上升,待体温上升至35℃时移至26℃暖箱内,以后每小时提高箱温1℃,视情况调至30~32℃,合理控制温度范围,有条件者可加用伺服控温至36℃,以期在12~24h内体温恢复正常。
    (2)重症:缓慢复温效果差,多主张快速复温,可将病儿送入预热至27℃以上暖箱中,每小时升高1℃箱温,直至体温恢复,亦可配合加热输液、加温供氧等措施。若用远红外辐射保暖床复温,先使床温预热至高于体温1℃,约30min提高体温1℃,待体温升至35℃再移至暖箱保温,控制在适中温度。微波复温更快,平均每7分钟提高体温1℃,但快速复温中耗氧量增加,易发生脑缺氧、抽搐,随循环改善淤积在末梢内的酸性产物进入大循环,在快速复温的同时必须给氧,做好呼吸管理及供氧、检测酸中毒、低血糖和凝血等。
    2.供给足够热卡  硬肿症在做好生命体征监护的同时,必须补足能量,保证热卡来源,从209.2kJ/(kg·d)[50kcal/(kg·d)]开始,随体温上升增至418. 4kJ/(kg·d)[100kcal/(kg·d)]。在消化功能未恢复时,早期喂乳要防腹胀、呕吐,可先用静脉高营养,待消化功能正常后再喂奶。
    3.纠正器官功能紊乱
    (1)DIC治疗:重症硬肿常伴有DIC,是硬肿症死亡的重要原因,抓紧高凝期治疗是关键。
    ①肝素:应慎用肝素,掌握好指征,出现重度微循环障碍时应用,肛温≤34℃,收缩压≤5.3kPa(40mmHg);实验室检查发现红细胞变形及红细胞碎片;有出血倾向,血小板≤6×109/L(6万/mm3),纤维蛋白原≤1.5g/L(≤150mg/ml),纤维蛋白裂解产物≥10µg/ml。亦有主张血小板≤10×109/L时,DIC高凝阶段及早应用肝素
    常用量首次0.5~1mg/kg,以后每6~8小时1次,每次0.5mg/kg,随病情好转延长时间和减少用量,直至凝血恢复正常逐渐停止。为补充凝血因子可少量输鲜血或血浆
    ②双嘧达莫(潘生丁):有抑制血小板凝集、降低血黏度作用,常用量1~2mg/(kg·d),加入葡萄糖液中静滴,注意不与其他药物混合,以免发生沉淀。
    (2)血管活性药物:抗休克、改善微循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。
    ①莨菪碱类药物:能改善微循环,抑制血小板凝集,调节副交感神经功能,常用微调Ⅱ号(每支含东莨菪碱0.6mg、阿托品0.2mg),每次1/2~1支,1~2次/d;或用东莨菪碱每次0.1~0.2mg/kg或东莨菪碱(654-2)每次1~2mg/kg,病情严重者除静滴外可临时加静推。
    ②多巴胺:能增加心脏收缩力,增快心率,选择性扩张肾血管,5~10mg/次加入10%葡萄糖液内静滴,速度5~10µg/(min·kg)。
    ③酚妥拉明(单用或加多巴胺):有抗休克、改善微循环、解除肺血管痉挛的作用,开始剂量按每次0.1~1mg/kg,常用1mg试验治疗后以1~2µg/(min·kg)维持,应用中注意血压。
    (3)肾功能衰竭:可用呋塞米每次1mg/kg静注,严格控制液体量,无效者加用多巴胺或氨茶碱
    (4)机械正压通气:肺出血早期使用机械正压通气治疗。
    4.抗生素  控制感染针对病原菌选用相应的抗生素,肾毒性抗生素慎用或不用。
    5.中药  复方丹参注射液2ml加入葡萄糖液中静滴;红花油、消肿膏等外用可能有一定疗效。

预后

预后:个别地区硬肿症仍为新生儿死亡重要原因之一。凡体温低于30℃,硬肿面积在50%以上,早产儿和严重感染引起本症时,病死率高。肺出血常是致死的原因。

预防

预防:注意保暖,供给热量及电解质平衡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